我們目前提供箱子特色的手創紙紮一對一客製化視訊教學,不提供紙紮訂製服務。
所謂箱子特色的的手創現代紙紮,是不以大量製作為要務,而是以提供個人客製化的體貼服務為宗旨。凡是想得到的物件、空間,我們大多可以做。我們服務過的客戶,百分之九十都是客製化的訂做。因此,任何的訂製,我們都能夠達成所託;同時,為了提供最實惠的服務,我們在訂製上,目前也提供不加價的服務,務求滿足每一位有需求的客戶。
我們的紙紮成品,不論本體或包裝,不論房屋和配件,除了贈送的手工黏製的紙模型汽車外,皆是別出心裁的手工創作紙紮品,沒有任何開模印刷的物件,最能表達誠心和敬意。
我們的紙紮屋皆是獨家設計,注重人體居住動線,和休閒享受。
我們的時尚紙紮屋,所採取的牆面,為雙層實心的模型紙再加上裝飾材及膠材,厚度約達6mm。是業界最厚最紮實的壁面,同時亦兼顧環保,燃後無毒;並且為了環保需求,現代時尚紙紮屋在玻璃窗的表現上,是以無物不施作來表達透明的影像,我們的手創紙紮,亦採取這樣的作法。,
我們大量採用獨步業界耗時耗工的擬真技術。我們的擬真捏塑材料,為純紙質或醣質,燃燒後無毒並可化為灰燼。
我們的花卉樹木植栽、採乾燥花木或新鮮花木;蔬菜或蘭花採或其他指定花種,採獨步業界的手工擬真捏塑技術製成。
我們紙紮屋贈送的手黏3D紙型轎車,非一般印刷,乃相片沖印成色,更耗成本。
每一棟紙紮屋,我們皆致贈聚寶盆,讓您在天堂的親友,擁有源源不絕的財富。
我們官網的展示圖片,大張寫實,可供您做細部的檢視。
我們堅持手創,一針一線、一刀一畫,全手工精製打造,耗時耗工耗材,扣除材料費和其他稅務廣告費用,主要計算成品造價的手工時薪,已經壓到最低。
我們的紙紮成品付款機制,採第三方支付平台,購物更有保障;現在的教學課程購買,也採取同樣系統。
我們期許文化箱子傳承的是文化之美,是技藝之新;我們用藝術創作的心態,去面對我們每一項作品。我們希望紙紮這項非常具有人情溫暖、人性溫馨的文化傳統,能夠在舊有的基礎上,注入現代創新開發的精神,讓這項技藝,可以永遠的流傳下去。並經過親友親手製作的意涵淬鍊,更能夠提升民族的文化精神。
有別於傳統紙紮有比較固定的技法,現代紙紮可說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。
有大量工廠印製的紙板型紙紮,大部分的零件,都是開模印刷而成,業者再用手工以立體拼圖的方式,拼貼而成。禮儀公司部分會採用這種紙紮製品,一般來講,在金紙店,或網路都可以購買得到這種速成的紙紮。
另一種則是多以製作模型的手法,去從事紙紮的製作,物件大都是立體呈現;但是因為每一家紙紮公司的製作手法不同,其間所用材質,也多所差異;所呈現出來的成品,也會有質感上的落差。
單以紙紮屋的牆壁為例,壁紙之下,中間所夾貼的,是模型紙板,是瓦楞紙板,還是燃後有毒的珍珠板?其中所耗成本,所耗工時,各不相同。再以紙紮屋的花卉為例,用塑膠花或乾燥花的都各有人在,這其間,就存在著在不同的環保理念。所以,每一間紙紮公司都會在各種成本的權衡與理念考量下,決定自己的紙紮製作流程。
而工廠開發印模的立體拼圖式紙紮、和以模型技法為主紙紮之間,也並不是十分壁壘分明;尤其在有些以模型手法製作的紙紮公司裡,也會有部分物件,是由工廠大量開模印製而成的。而這類的紙紮品,也部分會成為禮儀公司代理的紙紮商品,因為那看起來豪華,而各種成本,卻不是十分的高昂。
總的來說,現在紙紮屋的作法,已經跟傳統紙紮的作法,完全不同。但在模仿實物,傳達意念,藉由燒化過程,讓往生者,在天上也能享受更美更好生活的心意,卻如出一轍,這也是紙紮文化裡最值得保存的精隨。
只是,在這新舊紙紮的傳承當中,如何將這擬真概念,保存甚至提升,讓它達到一種更精緻更藝術的境界,就是有志之士,所必須要審慎思考的課題,也是我們文化箱子追求的目標。
傳統紙紮是揣摩各式物件、人物,建築的形貌,以竹條為骨架,再糊以紙張後,利用彩繪,製作而成。
以大陸很著名的鳳凰紙紮為例,他們紙紮作法一共有十二道工序,分別是:1、整平竹節骨;2、破竹;3、刮蔑;4、蔑條作防腐處理;5、晾乾;6、製作形狀蔑;7、紙纏蔑;8、搓紙捻;9、扎制骨架;10、裱糊;11、彩繪;12、走金線條;13、裝飾;14、組裝。
其中,光是處理骨架,就有九道工法。這些繁複的技藝,都是眾人累積的智慧,一代一代的技藝相傳,值得後人悉心保存,甚至加以發揚光大。
當紙紮走進巴黎羅浮宮,在歐洲引起驚豔;大陸、香港相繼將紙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;紙紮,在世人的眼裡,已經不僅僅是忌諱的往生禮儀用品。它所乘載,所蘊藉著的,更是華人社會裡,最溫柔、最慈悲的那份至情至性;因此,它散發出來的生活之彩,文化之光,也就不僅僅是藝術二字可以包含了。
紙紮這門民間藝術,在中華史書裡,並沒有非常詳實的記載,反倒是在考古學上有了十分具體的發現,那是約在四十三年前,也就是1973年,發現了距今大約已經有一千兩百年多的紙棺,那是在新疆維吾爾族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發現的。那個紙棺,跟傳統紙紮的技法分非常類似,以細木杆紮成的骨架,再糊上上色的紙張。
而在1975年發現的西安唐房陵大長公主墓內的第四天井,也有6.8公尺未燒透的木塊和紙灰,被認為可能是唐代紙紮的遺跡。
房陵大長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第六個女兒,也就是李世民唐太宗的妹妹,比唐太宗小21歲。
從這兩個考古發現看起來,多少應和了一項關於紙紮的民間傳說,那就是相傳紙紮的來源,是李世民夢遊地府,不忍地府中的亡魂穿住無法自足,醒來之後,便命大臣製作紙糊住房、器物、衣服等,燒給地府中的亡魂。後來,這項舉措,造成民間百姓的爭相模仿。因此,唐朝就被認為是,紙紮出現的時代;而唐李世民也被奉為紙紮業的祖師爺。不過,有些研究,將紙紮的技藝,推至更早,指是發明紙的時代,漢朝,不過當時並不普遍。但大部分學者則認為,唐朝長安,才是流行之始;而到了宋代,則是紙紮最為興盛的時候,後來,就滲入百姓的生活,成為民俗的一部分。
關於紙紮的起源,比較學院派的說法是,紙紮是由各類木製、陶製等明器(明器是昔日陪葬替品的名稱)替代了古代那些真實的陪葬品,甚至替代了活的動物、活人陪葬,的一連串演化而來的文化產物。這樣說起來,紙紮是先人在祭祀禮儀上進步的結果;是遏止了殘暴的延續,也相對有了較為環保惜物的觀念。
日後,這種紙紮品,不僅僅用在喪葬禮俗,也用在節日慶典上;像是祭神用的各種神尊替身、送王遊天河的王船、請神明暫住的宮殿;或是元宵節的花燈、神獸……甚至喜慶上用的七娘媽亭、舞獅頭、凸燈、八仙獻壽等,都見紙紮的各式多姿身影。
而在喪葬禮俗上,各地華人對紙紮的用法,皆大同小異的,通常是在出殯前後,或是對年、清明燒給亡故的親人或祖先。比較特殊的是,大陳島人的習俗。他們會在生前就預燒紙紮到天上,以便日後升天的時候可以不愁用度。這種生前燒庫屋的習俗,對於習慣自己打理身後事的大陳人來講,是天大地大的人生大事,所以往往所費不貲。另外,金門人通常會在每年農曆二月、八月天氣好的時候,燒化紙紮給祖先做功德,也有預燒給自己的;大陳人與部分金門人,這種預燒紙紮的觀念,在紙紮文化裡,顯得獨樹一格。